“不论我们愿意或是不愿意,网课早已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既然是大势所趋、退无可退,不妨端正心态、积极面对,珍惜这段隔离的时间,惜时、勤勉,上好网课,日日精进,停课不停学,学业不掉线。”这是2020级司法助理班学生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一段留言。疫情之下,校园生活被按下暂停键,熟悉的教室黑板变成直播间,却无法阻拦政法学子积极拥抱云端课堂、主动学习的心。
2022年2月16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发布了《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教学工作方案》,根据教育部、北京市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暂缓安排学生返校,实行“线上如期开学、学生延迟返校、教职工正常上班、先线上后线下教学”的工作方案,先进行为期3周的线上授课。而随着疫情态势的复杂变化,3周网课被迫延长,线上教学从有效补充成为春季学期的主要方式,线上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意义。
网课模式,不是简单地把授课从讲台搬到屏幕,而是把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转移至线上。学院党委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部署线上教学工作,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教学工作组全力优化智慧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二级学院积极推动各类教学安排,一线教师主动摸索线上教学新模式……一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战役悄然打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多措并举出实招,为云端课堂保驾护航。
科技赋能智慧校园
让356间虚拟课堂高效运转
“一个站点解决了教学管理、资源建设、互动平台、学习空间、教学评估等一揽子教学需求。”学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教学工作组负责人所介绍的正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在“师生活跃监测”页面上,活跃教师、学生、课程、班级等数据随时闪动着,让人能更直接感受到虚拟课堂的存在。
2020年春节后一场突然而至的疫情打乱了各个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时学院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借助职教云、雨课堂等公共在线平台进行线上授课,“免费的第三方平台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不便,老师一边在这些平台上建课,一边又要去其他直播平台上课。使用中,没有专门的客服,教学资源与直播课堂完全分离,线上教学数据无法直观体现,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参与平台建设的赵康老师回忆到。
下好先手棋,才能在疫情来临时打好主动仗。建设高水准、功能完备、易操作的网络教学平台态势在必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由教务、二级学院负责人等组成项目专班,几易其稿、多方取经,“课程运行管理与资源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于2021年完成并在春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
“通俗来说,智慧校园由三个平台组成。第一个是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教学云平台,承载了网络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学习空间、教学管理评估、网络教学门户网站、备课资源库等功能;第二个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学互动(移动端)平台,包括移动课堂互动系统、移动修学分系统、移动阅读系统、移动开放课程、移动社交系统等内容;第三个是与学院现有学院智慧校园平台、教务网、一卡通等系统实现对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保留未来即将建设的教室硬件管理平台等系统的接口。”王常雪老师介绍。
此外,智慧校园2.0版本还在紧锣密鼓地研发改进中,在原有技术平台上尽快增加大数据分析管理及大数据监控、督导评价系统、签到预警系统、顶岗实习系统、直播授课系统、安全教育、教师发展系统、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等功能,最终把学校分散的各类资源、应用、数据都汇总到一个平台,搭建包括基础环境、智能应用、平台空间、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用户角色服务五大体系,建构完整的智慧教学生态。
据统计,本学期网络教学平台上线教师321人(含行政、督导人员),授课教师210人,开设课程356门。教师发布活动343074个。教师发布课堂活动28859个,教师发布作业6066个,批阅作业94918份,教师发布考试449个,批阅考试3890份,教师发起讨论9164次,回复讨论2950次。平台访问总量超1亿零963万次,教师在线总时长27495小时。教学资源总量达3.5TB。
教学能手出“妙招”
让“看得见摸不着”的课堂独具魅力
“我的课程任务点比较多,怎么选出重点章节设置给分?”
“平行班课程,老师往系统录入试卷,一位老师已经录完了,可以传给其他老师吗?”
“如何能导出某一位同学单独的签到情况?”
……
打开“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平台交流”微信群,五花八门的问题扑面而来,解答者有平台客服,更不乏技术咖老师的经验分享。
“要保持与线下教学同等高的质量势必要付出更多。比如线上课堂,对学生的管控力变弱,不仅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提醒提示,督促学生及时上线,还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穿插在课堂之中,充分运用学习通平台开展讨论、主题讨论、随堂练习、投票、抢答、选人、连线互动、章节测验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现代管理学院张菡老师在授课中慢慢摸索出了节奏,她介绍在40分钟的课堂上,每10分钟设为一个教学单元,主客观题结合考核的效果最佳。
“比如讲解‘冲突处理的策略’时,播放视频后让学生判断视频案例中主人公选择的是什么策略?设计客观题考核固化理论知识,设计主观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策略。”张菡老师进一步解释,这样网络教学平台的大数据优势就一下凸显出来,讨论题通过“词云”功能,呈现大多数同学的思考,通过启发式的讨论、反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这样师生充分互动的意义协商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无法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与讨论,能否及时捕捉到学生知识薄弱点、知识掌握情况也是关键。教授公共英语课的肖蕾老师有一套自己的线上教学模式:“每节课课前对上节课讲授内容进行3-5分钟随堂测验,检验学生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课上以抢答、选择、主题讨论等活动安排紧凑、交错开展,利用平台会即时统计作答情况,根据准确率调节讲课进度。”
职业教育的实训课则更加考验老师网络课堂的互动性、实操性。安防科技学院李梅芳老师在教授《视频监控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时,在学校实训室利用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开展直播授课(后因校园封闭无法进校),分组实操,学生在家通过远程控制软件登录到实训室计算机,可直接操作摄像机、录像机等硬件设备开展实训。教师精心设计,创新方法,以实训室直播教学、小组教学、一对一视频指导、线上讨论室活动、多样化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努力弥补无法线下实操的困难。
安防科技学院学生进行远程实训
安防科技学院教师利用实训室极域教学软件进行演示和远程操控学生家里电脑进行指导
“高标准,严要求,多帮扶”是线上教学的整体要求。除了打造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还要做到科学的课后考核。应用法律学院田晓艳老师说:“我们团队进一步改革了考试内容和形式,识记性等知识类内容的考核一律压缩比例,更加注重对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成长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简历等应用性能力的考核。”
事实上,网络课堂上涌现出一大批业务精、技术强的教学能手,离不开在背后出谋划策的“质量监控员”。自4月11日以来,教务处组织校、院两级24名督导员开展了全覆盖线上听课,共听课约768节:每天抽查上课情况,覆盖当日所有上课教师,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教学单位沟通;每周通过教学例会群或教学例会通报各教学单位线上教学相关数据,时刻关注线上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争当“学习之星”
让每一份付出和努力都收获肯定
课堂从学校变到家里,多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却缺少了教室的严肃和约束感,对抗惰性、保持自律是上好网课的必要前提。
“在上网课期间,最关键的是就是作息时间,所以我会每天都提前定好闹钟,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给自己做一份简单的早餐,然后准备好上网课的资料,活力满满的上课。上课期间多与老师进行互动,积极回答直播间老师的问题,随堂练习也积极回答,不拖沓。”春季学期以来,2021级法律文秘班张瑞宁同学成为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自主学习型“学习之星”,课堂表现积极、学习效率高、平台活跃等是大数据为她筛选出的“标签”。克服“惰性”之后,“便捷”是张瑞宁对网课学习优势的一个认知,“线上网课方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会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效率,但也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新知识。网络学习平台上有了比以往更丰富的学习资料,按时并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在作业的过程中找到不足,在平台内反复查看课程章节里的知识点和笔记,作业的质量会有所提高。而且平台的答疑功能24小时都能用,学习时间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张瑞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基础学院丁爽老师也发现,网上授课的方式让一些同学的努力更加凸显。“我们法律文秘专业本学期学习‘通知’这个文种的写作,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平台上给她讲解要点,这份作业她前前后后提交了五遍,一直到晚上11点,最终得到了满分。她最后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笨笨’,我却被这份执着和踏实用功感动了。”
2021级法律事务班杨晨坦言,参与线上学习自己的心态由不安到喜欢:“一开始担心自己在家学习是否能学进去,网络能否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慢慢地,在老师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都成了一个个被解决掉的小问题。作为大学生,我逐渐认识到强大的自我掌控能力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强自身学习,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每天的学习虽然有时候很枯燥,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份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我们来说,在家学习就是为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线上学习等同于正式上课,我们要接受并适应,且热爱。”
杨晨成为“学习之星”
学习从来不是“逼”出来的,课堂上有以身作则的老师,用耐心和责任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外,有自觉自律的“学习之星”作榜样,用他们的刻苦和努力,成就属于他们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底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这是政法学子们居家抗疫,仍学而有法、宅而有序的最好见证。线上教学拉远了师生的距离,却让沟通更近了。疫情之下的智慧校园,有政法学子们昂扬的学习姿态,有政法园丁们倾其所有的无悔付出,更有疫情防控与教学质量的同步到位。